三年研究生生活,犹如白驹过隙,转瞬即逝。弹指一挥间,时光让我从懵懂无知的新生,成长为略有收获的毕业生。三年中的凡事种种犹如沙滩上踩下的脚印,悠远而清晰。当时间像潮水一样掩埋了曾经深刻的脚印的时候,只有我自己知道,无痕的沙滩上曾经发生过许多,也给过我许多。

当第一次聆听导师刘凯强教授的教诲时,我知道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开始了。而在课题组学习生活的近三年时光里,我处处感受得到房喻老师为大家营造良好的学习、工作环境与氛围而所作出的努力,深切体味到学术平台对一个人的学术生涯的重要性。团队常常邀请知名学者前来交流讲学,给我们广大学生创造了许多学术思想碰撞的机会,为科研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。课题组老师们的辛勤努力,特别是房喻老师,他那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与坚持时刻感染着我们,激励与鞭策着我与我的导师力求严谨、努力勤奋,立志以房老师为榜样,不懈努力。
回首三年的点点滴滴,心中感慨颇多。有对自己导师三年培育之恩的感激,有对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的真心不舍。在答辩之后,我谨就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一些经历与感受分享给大家,希望能对师弟师妹们有一点帮助。
在论文选题上,立足导师确定的研究方向,我通过相关搜索引擎查阅了近十年内国内外中英文参考文献,精读摘要、前言等文章关键部分,明确了每一篇论文的研究目的、必要性与重要性,把握相关研究的前沿进展,总结本领域的学术挑战与困境;在实验开始阶段,我通常采用假设验证法,即先提出一个假设,定一个或多个初步方案,与导师深入讨论后,再进行实验验证,最后确定研究方案;在实验过程中,我详细记录实验结果与细节,按照国际标准范式(主流刊物风格)画图做表,以月报、组会PPT等方式汇报实验进展,并与导师、同学们积极互动,找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,及时制定下一阶段的探索目标与实验方案;在文章投稿准备方面,首先与导师讨论评估研究结果的学术层次,在确定目标刊物之后,严格按照刊物的版面特色确定正文中的图表,完善图表的可读性、新颖性、代表性以及逻辑性。在此基础上,草拟研究论文初稿,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,再次提高稿件质量直至最后投稿。
在毕业论文准备阶段,本着事情提前想、及时做的原则,先与导师确定论文的章节布局,分类参考文献,完成综述部分,并根据研究的逻辑性与连续性,分章节表述实验结果。再次修改时,加深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。需要指出的是,无论是研究论文还是毕业论文,图表及原始数据均做到了一一对应,以便追本溯源,提升或修正。
正如导师所言,“科研与生命过程一样,绝不可能一帆风顺,生活给我们一份无奈与困惑,我们应还它以十倍的勇气与坚持!”,所以每当我在实验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,总会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,并积极寻求导师、师兄师姐们的援助,经历了讨论、查资料、再讨论、试验、讨论、再试验等过程,直到问题最终解决;每当获得重要结果时,满心欢喜与激动,每每如此,也不敢掉以轻心,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结果是否可以重复。每当与导师学术观点不一致的时候,我也有坚持己见的情况,但最终还是先沉下心来,通过资料查阅与知识再学习等途径,明确其中的道理所在,进一步理解导师的学术占位及师生认知上的差异,再次与导师互动,表达自己已经更新的观点。每当试图睡个懒觉或开小差的时候,总会觉得自己离优秀还差的太远,所以常常咬咬牙尽力克服年轻人惯有的惰性,争取更多的学习与实验的时间。当文章投稿过程中遭受编辑拒不送审的时候,我也十分沮丧,但当受到导师谈笑风生、语重心长的鼓励时,便有了十足的信心,于是进一步按照导师要求,积极修改文章存在的瑕疵与不足。
我马上就要毕业了,也打算继续沿着科研这条路走下去。过去经历的近3年科研训练,使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:学术就是另外一种马拉松,我们学生们应多一份自信,多一份坚持,少一分懒惰与藉口,心怀感恩,不倦求索,向先贤与现世科研达人学习而努力奋斗。
我深深地祝福房喻老师、导师等全体师生们身体健康,工作学习顺利,也祝光子鼻与分子材料研究团队、bevictor伟德官网蒸蒸日上,再创辉煌!我也将不倦努力,争取做出新的更大成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