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本科生而言,科研这个神秘的词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?
刘静老师是我的物理化学老师,她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早日进入科研实验室,在实践中认识,在认识中实践,知行合一。怀着对科研的向往,我加入到了刘静老师课题组进行学习。
我谨记刘老师的教诲:一定要跟上课题组的进度,做“自己”的实验,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合成和表征。为了让我和同门能一起参加实验室组会,刘老师特意调整了组会时间。在将近一个半学期组会的耳濡目染后,我对课题组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,也为我后续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。
今年暑假我申请留校,真正走进了1627这个大家庭,做起了“真正”的研究。从第一次合成、第一次表征,到第一次性能测定,每一小步前进都是激动和成就感共存的。然而,我很快就发现实验不是一帆风顺的,我遇到了困惑和难题,遍阅文献亦无解决之法。刘老师和我一起研读相关文献,纠正我的错误,为我指点迷津,让我对PICT和TICT等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。
一次因为操作不当我弄坏了老师实验室的一台旋蒸仪,小小的一个部件损坏带来了近千元的损失。我很忐忑地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,没想到老师莞尔一笑,“科研就是有消耗的,这都是正常情况”。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紧张,又讲起了自己在研究生就读期间的趣事。不知不觉间,损坏仪器的阴郁和紧张在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,随之而来的又是一个精神饱满投入科研战斗的夜晚。
何为科研,一言以蔽之:《桃花源记》中“初极狭才通人”是科研的过程和困难,“豁然开朗”与否,还取决于吾辈的努力和学习。“想只有困难,做才有答案”,这是我送给还在实验室门口踌躇的本科学弟学妹们的一句话。
道路虽是曲折的,前途却是光明的,纵有困难万千重,吾自欣然往之。
